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雁恩[1]
机构地区:[1]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出 处:《临床儿科杂志》2001年第3期191-191,共1页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摘 要:我们于1992年10月~1997年10月采用脾动脉部分栓塞方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4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2;年龄8岁~14岁,平均年龄(11±2.06)岁。发病时间6个月~3年,平均(26.4±3.6)月。所有病例均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1mg~2mg/(kg*d)治疗3个月无效或减量后复发。6例加用长春新硷2mg/(m2*w)。5例于血小板<20×109/L时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80mg/(kg*d)×(2~3)次,暂时BPC上升,停药后1月下降至治疗前水平。BPC14~35×109/L,全部患儿都有出血倾向。脾略大者1例。栓塞前查肝、肾功能,肝脾B超,血象及骨髓象。以Selding法局麻下行右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将医用明胶海绵剪成0.8cm长,宽、厚各0.2cm的细条状,用5ml注射器将栓塞物连同造影剂及8万U庆大霉素制成混合液注入脾动脉分支内,造影显示栓塞范围约30%~70%左右,脾栓塞即为成功。术后24小时、7天、14天、1月、半年、1年、2年分别检验血小板,12例患儿于术后24小时血小板开始上升,临床出血症状改善,1月后骨髓象发生变化。根据第3届全国血液病学术会议拟定的ITP疗效标准,显效8例,疗效良好4例,有效率100.0%。栓塞前后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主要并发症为脾区疼痛、低热、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1周后消失。
关 键 词:儿童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脾动脉 部分栓塞治疗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