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230026
出 处:《科学通报》2001年第17期1487-1491,共5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75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87300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KZCXZ-107)资助
摘 要:应用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3个方面已有的研究结果, 探讨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岩石圈拆离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时代.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UHPM)岩第1次快速冷却时代(226~219 Ma)与秦岭-苏鲁地区同碰撞花岗岩年龄(220~205 Ma)的一致性, 说明UHPM岩石第1次快速抬升与俯冲板块断离有关. 因此它们的第2次快速抬升(180~170 Ma)需要碰撞后的岩石圈拆离, 同时导致大别山170 Ma左右的岩浆事件. 此外, 早白垩世(130~110 Ma)大别山穹隆的迅速隆升及相对应的大规模岩浆事件也需要另外一次岩石圈拆离. 碰撞后幔源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及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 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的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事件源于深部软流圈地幔上涌. 辉石-辉长岩随MgO降低, SiO2也下降的分离结晶演化趋势, 及典型的下地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这一幔源岩浆在侵入地壳之前曾经历过岩浆的板底垫托(underplating)过程及与下地壳相互作用. 岩石圈拆离可能是引发造山带碰撞后地幔上涌及岩浆板底垫托事件的原因. 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地震层析结果显示, 大别山南北两侧岩石圈均已显著减薄. 除合肥盆地靠近郯庐断裂部分的岩石圈减薄可能与新生代玄武岩事件有关系外, 因为大别山缺乏新生代玄武岩事件,
关 键 词:岩石圈拆离 碰撞后岩浆作用 地震层析成像 大别-苏鲁造山带 地幔上涌 岩浆板底垫托 地壳缺失
分 类 号:P542.2[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