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顾瑞金[1]
机构地区:[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100730
出 处:《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第2期90-93,共4页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
摘 要:目的 介绍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心毒性作用的潜在危险性。方法 根据国外有影响刊物所载资料 ,以及笔者用药经验进行综述。结果 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虽然极低 (可能低于 1/ 4 0 0万 ) ,但却可以是致命的。被称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的这种并发症一般发生于过量应用 ,以及在肝功能障碍、老年、原有心脏病 ,特别是心律失常时用药、与一些高度依赖细胞色素P4 5 0酶代谢的咪唑类抗真菌药 (例如酮康唑、伊曲康唑 )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例如红霉素 )合用的情况下。多数第二代抗组胺药是细胞色素P4 5 0酶依赖性的。这些药物与同样依赖细胞色素P4 5 0酶的上述药物同用时 ,将导致血浆抗组胺药浓度过高、阻断心肌钾通道 ,引起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鉴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 ,所以应该提倡安全用药而不是摈弃第二代抗组胺药。由于该类药物高抗组胺效应 ,应用方便和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