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思路  被引量:4

Approaches to Diagnosis of Hemolytic Anemia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邵宗鸿[1] 

机构地区:[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300020

出  处:《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74-75,共2页Journal of Diagnostics Concepts & Practice

摘  要:红细胞破坏多于生成导致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有多种分类诊断. 基于病情,分为轻、中、重型乃至溶血危象;基于病程,分为急、慢性溶血;基于红细胞形态,分为球形、非球形红细胞溶血;基于溶血部位,分为血管内、血管外溶血;基于病因,分为先天(遗传)性、后天(获得)性溶血;基于病理机制,分为红细胞自身(膜、酶、球蛋白等)异常、红细胞外在(抗体、生物毒素、药物、化学中毒、渗透压改变、机械性损伤等)异常性溶血. 不同分类诊断强调了溶血性贫血的不同特点,且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对临床治'本'治疗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病因和病理机制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过程即析因过程,包括了解病人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进而归纳、分析,得出溶血'成因'(即诊断),必要时还可通过实验性治疗治疗证实之. 在此过程中,'分析'应有'序',即'思路'. 这对保证诊断的正确性至关重要.

关 键 词:溶血性贫血 诊断思路 溶血机制 红细胞形态 

分 类 号:R556.6[医药卫生—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