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外水旱码头”到“国际出海口”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吕亚娟 

机构地区:[1]实践杂志社

出  处:《实践》2014年第7期12-13,共2页

摘  要:包头,蒙古语"包格图",意为"有鹿的地方"。然而,另有说法是,包头为"泊头"的转音。范昭逵《从西纪略》(1719年)中记载,清康熙年间,这里已是交通便利的水岸码头,人称箔头,俗作泊头,后演化为包头。这一说法昭示了包头作为水旱码头300多年的发展变化。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包头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包装业等获得长足发展,昔日的"塞外水旱码头",受改革开放的催生,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出海口"。

关 键 词:转音 蒙古语 仓储业 铁路运输 交通运输 包头地区 格图 黄河航运 无水港 经济发展 

分 类 号:F552.7[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