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玉茜[1]
机构地区:[1]广西艺术学院科研创作处
出 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4期93-96,共4页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基 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跨学科视野中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3YJC760008]的成果;依托平台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研究展示中心"
摘 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古老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丰富的种类,更是一笔极其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特殊属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它在传承过程中易逝的脆弱性。因此,抢救和保护这些依靠口头传授和行为传承、正在快速消失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令人担忧的是,与其他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难度是最大的。随着当代社会步伐的加快,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续沿着单一传统学科——音乐学这条“独木桥”前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因此,将这些民族文化精髓放置于跨学科的大背景中保护,是当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新出路的必然趋势。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8.2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