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书鸿[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出 处:《政法论坛》2014年第5期73-84,共12页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摘 要:诈骗罪理论通说一般认为,实施欺诈的行为人通过意思说明引起了被害人的错误认识。因此,诈骗罪中的欺诈是具有意思说明价值的行为。但坚持这种意思说明价值,反而给欺诈行为的判断造成了诸多困难,这不但从积极欺诈行为中,而且在不作为欺诈中都能得到证明。这就表明,欺诈并不必然是具有意思说明价值的行为。诈骗罪中,具有认知优势的欺诈人处于特定的被信任地位,他应当履行对被害人财产安全的照看义务,从而避免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失。因此,义务违反是欺诈行为统一的归责基础,而不论这种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