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 [2]成都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出 处:《山花(下半月)》2014年第9期119-120,共2页MOUNTAIN FLOWERS
摘 要:《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法语小说。一个中国人用法语写就的中国“文革”背景的故事为什么能够在法国引起轰动进而被全世界读者所接纳并喜爱?本文将试析其具体原因。集体记忆中的文化经历《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1]这部小说的作者戴思杰(1954—)是四川成都人,医生之子。曾在四川雅安当知青(1971-1974)。1977年,戴思杰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在考取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后,于1983年赴法留学[2],后留在法国并活跃在法国文化界。戴思杰对四川地区的生活有很丰富的积累,他从自己的青春回忆中截取一段最熟悉最难忘的生活素材,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给大众把一段关于知青的故事讲述了出来。在法国的专业学习自然也帮助了他实现厚积薄发并大放异彩。笔者不认为《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属于中国“伤痕文学”的海外回音。戴思杰绝不是在哀哀自怜地舔舐伤口,他对过去的好与不好都有了一个完全的接纳,这等包容的襟怀实属难能可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