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南京审计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2]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出 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23-28,共6页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双音节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2012SJD74001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博互动的话语特征;结构机制及话语策略研究"(2013SJB740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汉语非短语结构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11YJA740052)
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通过”共有三种使用形态:“动词+体标记”形式、动词、介词.介词“通过”由同形的动词语法化而来,语法化完成的时间是20世纪20~40年代.“通过”的语法化是在连动式句法环境中完成的.汉语史上由“通过”形成的连动结构共有三种,它们产生的时代各不相同.五四时期,这三类连动结构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介词“通过”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这三类连动结构中不同义项的动词“通过”则分别构成了介词“通过”的三个语义来源.“通过”的语法化除了句法环境动因,认知隐喻和词义虚化也是重要的动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