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然与社会因素对喀喇沁旗汉语方言的影响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璐莹[1] 杨雅丽[1] 

机构地区:[1]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  处:《文教资料》2014年第20期36-37,共2页

基  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汉语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整理为路径》,项目编号:1202007

摘  要: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它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形复杂、产业多样化而畜牧业发达,汉语方言喜用动物名称形容人或事物。在多民族聚居、大量移民迁入等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喀喇沁旗汉语方言积淀了蒙古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遗存,也杂糅了山东等地的汉语方言。在社会迅速发展背景下,喀喇沁汉语方言正濒临消亡。人们应该积极保护、传承这种“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 键 词:喀喇沁旗汉语方言 自然环境 社会因素 

分 类 号:H17[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