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脏早期后除极电生理基础的综合认识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苟玮[1] 杨琳[2] 

机构地区:[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机能实验中心,陕西西安710061 [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1

出  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4年第5期379-383,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971221;81271661;81370289)

摘  要:心肌细胞早期后除极(EADs)是继发于动作电位除极相之后的膜电位震荡活动,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现象,具有霍普夫分岔(Hopf bifurcation)和吸引域(basin of attraction)特点。定量电生理研究发现若平台期准平衡电位不稳定,则经霍普夫分岔点之后可产生螺旋波和EADs。复极化电流与膜电位状态相匹配,进入膜电位震荡吸引域范围是EADs发生的重要条件。L型Ca电流(ICa.L)的三种动态特性:电压依赖性激活和失活成分、Ca窗电流及较高膜电位状态未完全失活成分,是EADs形成的重要电流。晚Na电流失活缓慢,与ICa.L的窗电流相似,参与EADs的形成。延迟整流K电流(IKs和IKr)是复极化重要的外向电流,阻断IKs和IKr可明显延长APD,但需有适度的瞬时外向K电流参与,否则复极早期缓慢致膜电位过高,不能进入膜电位震荡的吸引域范围,则不能诱发EADs。内向整流K电流减小和Na+-Ca2+交换体电流增大均参与EADs的形成。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研究证实EADs的不规律活动具有动力学混沌特性,动作电位混沌活动的局部区域趋于同步化,呈动作电位异质性分布的岛,并向周围没有发生EADs、完全复极的区域扩布,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动态变换的多个异位兴奋灶,引起局部传导阻滞和功能性折返激动,是引起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重要机制。

关 键 词:电生理学 早期后除极 综述 非线性动力学现象 混沌活动 心律失常 

分 类 号:R331.38[医药卫生—人体生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