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高博涵[1]
出 处:《文艺争鸣》2014年第10期81-90,共10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框架”(12AZW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民国历史文化框架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skgt20110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关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学界已有相当充分的研究,并且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30年代作品的讨论。从分期上看,如果按江弱水的分法,将1935年作为卞之琳30年代作品前后期的分界,则论者多关注于1935—1937年间诗人的作品,从论述内容上看,卞诗与古今中外诗艺关系的辨析,以及在此框架下涉及的智性特征、诗体建设、意象等艺术论最受青睐。究其原因,无外乎卞诗的艺术价值最值瞩目,而尤以1935—1937年间的创作为突出。不止一位论者注意到“1935年”这个卞诗创作的分界点,蓝棣之认为:“好像是忽然之间,从1935年开始,卞之琳的声音有了很大的变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