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心理健康与教育教研室 [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出 处:《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12期49-52,共4页Psychology(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基 金: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1JZD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科研培育项目"青少年网络行为动力模型与干预技术研究"(编号:CCNU11C010015)子课题"社交网络中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编号:CCNU11C01005-24)
摘 要:一、前言 偷窃癖,俗称偷窃狂,人们对其模糊的印象多来自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生活中并不常见。这是一种病理性偷窃,根据美国精神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 Disorders,4th,DSM-Ⅳ)的评判标准,属于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偷窃癖者并不因确诊而享有法律免责权,偷窃行为被发现后,当事人往往被认作品行恶劣、行为不端,由此而来的社会压力会给当事人带来新一轮的心理危机。因此针对偷窃癖者的心理疏导不仅有助于减轻其反复偷窃行为,也有助于其恢复自信、从悲观自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积极生活。但现实是,偷窃癖者及其家属主动寻求心理干预的案例并不多。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