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莹[1] 王经宇[1] 张春霖[1] 宁永明[1] 严旭[1]
出 处:《中华创伤杂志》2014年第11期1122-1123,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摘 要: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目前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主要方法.但由于注入骨水泥后患椎刚性增强,而邻近椎体仍为骨质疏松状态,其机械应力过大等因素导致邻近椎体易新发骨折[1].PVP/PKP术后不进行干预,邻近椎体新发骨折风险增高达53%[2],且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不久非邻近椎体也将发生骨折[3-5].邻近椎体骨折风险是非邻近椎体的4.62倍[3].因此,PVP/PKP术后抗骨质疏松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唑来膦酸在临床上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取得良好疗效已被证实,但其对PVP/PKP术后邻近椎体骨密度的影响少有报道.我科对35例PVP/PKP术后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以观察其对邻近椎体骨密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关 键 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骨密度 术后患者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折风险 抗骨质疏松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