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半干旱区能量水分循环的同化模拟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文小航[1] 廖小罕 袁文平[1] 延晓冬[1] 韦志刚[1] 刘辉志[3] 冯锦明[3] 吕世华[4] 董文杰[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2]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北京100036 [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4]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第12期2768-2784,共17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0CB95050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3AA122003);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LPCC201101)资助

摘  要:使用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估算植被覆盖度和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SRTM)制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遥感产品替换WRF模式默认的植被覆盖度和地形高度,并且利用WRF模式及其先进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循环同化东北半干旱区自动气象站近地面气象要素,对东北半干旱区的温度场、湿度场、风场和能量场的结构及其日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模拟研究.通过4组数值模拟试验分别探讨了同化气象要素与改变模式地表参数引起的不同下垫面潜热、感热的分配关系和降水、土壤湿度变化弓f起的地表能量通量模拟效果,并利用通榆站、奈曼站、锦州站、和密云站2009年6-8月的通量观测资料与模拟结果对比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北半干旱区夏季的近地面温度、风向、净辐射、感热和潜热等要素的变化特征及日变化规律.同化试验(Case2)模拟的近地面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相比控制性试验(Case1)有所改善;陆面参数试验(Case3)和集合试验(Case4)改善了感热和地表热通量的模拟.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下垫面土壤湿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集合试验(Case4)土壤湿度模拟结果与4个通量站观测值相比无太大差别,但降水的模拟有待改善.本研究利用卫星遥感资料改善模式下垫面陆面参数,利用气象资料同化改善近地面大气要素模拟精度,这是将各种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多源数据与数值模拟融合的有益尝试.此研究生成的东北地区资料同化数据集可用于气候变化、干旱监测等方面,对深入了解半干旱区气候的形成和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WRF模式 资料同化 能量水分循环 东北半干旱区 

分 类 号:P339[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