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岸到彼岸:纪录片《彼岸》中纪实语言表达的文化反思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依琳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教资料》2014年第30期184-187,共4页

摘  要: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如果失去真实,纪录片也将失去生命,但真实不是目的。客观是纪录片本该持有的立场,但客观也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纪录片如果仅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不提供新信息是肯定不够的,优秀的纪录片应该体现出反思以及质疑的批判精神。但纪录片毕竟不是社科论文,它的语言符号建立在生活表象的基础之上。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应该自觉地运用纪实语言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或倾向。”①《彼岸》是中国当代新记录片导演蒋樾1993年拍摄的纪录片,它叙述了一群未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碎的故事。影片展现了一个辉煌的乌托邦,如何被暴露在明亮得无可逃循的阳光下,最终被现实生活的重锤所击碎的过程。《彼岸》中前后叙事内容和方法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照,形象而寓意深刻地展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并使人们不得不在乌托邦的废墟中提出反思与质疑。

关 键 词:纪录片 纪实语言 文化反思 叙事结构 视听语言 主题表达 

分 类 号:J952[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