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饶曙光 尹鸿[2] 杨远婴[3] 李道新[4] 周黎明 赵寻
机构地区:[1]中国电影家协会 [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北京电影学院 [4]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 处:《当代电影》2015年第1期4-11,共8页Contemporary Cinema
摘 要:相较于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电影批评对于社会及电影生态的影响,隐性远远大于显性,它没有参与到电影主体的产业链中,但却是电影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介入电影本身。中国电影批评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黄金时期之后,如今伴随电影市场化、产业化的历史性进程,在社会语境复杂多元,批评媒体多样、便捷的形势下,再次呈现出繁盛的状态。不过与前两次电影批评的繁荣期不同的是,当下大众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已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电影批评的方式方法更大为迥异,除传统的主流批评之外,存在于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载体上的电影批评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以众声喧哗之势占据了批评话语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批评自身的生态。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电影批评处于前所未有的话语生成场域,开放且平等,杂乱且活跃。如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批评体系的同时,形成多元互补的批评形态和格局,值得我们探讨。为此,本刊邀请了学界及网络平台颇有建树的五位专家针对这一议题,发表观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