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丽琴[1]
出 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64-69,共6页The Journal of Yun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的对策研究"(12ZCC062);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建国以来法律下乡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与存在问题研究"(2014-Ib-005)
摘 要:在学界,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多从行动策略的角度出发对草根维权行为进行研究,进而得出"日常化的隐性抗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以弱者的身份抗争"、"以关系网络抗争"和"以死抗争"等有关维权策略的解释框架。但通过对H市一个有组织维权个案的观察,笔者发现,持续性抗争中的维权策略是多元、复合而非单一的,特定的背景因素是诉求者确定维权策略的依据,环境因素变化直接影响诉求者的心理和行为选择,从而使维权策略也发生转变。正因如此,所以,任何试图透过单一的维权策略描述去解释草根抗争全部过程的做法都只能说明事情经过中的一个片段,无法涵盖全部内容。以跟踪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本文提出,与维权抗争相关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环境形势才是促使维权策略确立或发生转变的诱因,因势制宜是草根维权抗争得以持续的生存之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