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梁洪霞[1]
出 处:《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2期52-61,共10页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地方立法权配置的宪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CFX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我国一些非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与民族自治地方同等或类似的自治权现象,具有违宪嫌疑。非民族自治地方不能跃升至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与后者享有同等权力;其享有的民族优惠待遇具有一定的宪法界限。地方人大或政府赋予非民族自治地方以自治权内容的民族优惠待遇,源于对自治权受惠性质的普遍认同,以及对自治权不是一项专属性权力的理解。这也揭示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同于国际社会的地方自治权,它除了自治之外还有"受惠"性质,且没有从我国统一的国家权力系统中独立出来,不是一种排他性权力。现阶段自治权重在受惠,"自治"弱之。于此相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初级发展目标是实现民族繁荣,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核心发展目标是民族自治,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关 键 词:非民族自治地方 改制市 少数民族居住区 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优惠待遇
分 类 号:DF2[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