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史馆的变迁  被引量:7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永祥[1]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出  处:《学术研究》2015年第2期119-124,共6页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9AZS00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ZS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4T7062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民国时期,国史馆设立与发展经历了曲折过程,以1917、1927、1937、1946年为节点,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在设馆理念、史馆地位、组织系统、职责范围、人员构成等方面均呈现不同时代特征,其间更交织着中西、新旧史学理念的碰撞和官、私史学的互动。国史馆虽在史料搜集、纂辑等方面做出不小贡献,但整体上成绩不彰,未能编纂出一部形制完整的民国史,充分折射出官方史学的衰颓。这主要是因为,以现代知识生产为依托的史学学科体系的逐步确立,使得以大学为中心的私家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主体,官方史学则被迅速边缘化,而时局的动荡、政治的干预以及经费的不足等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关 键 词:民国时期 国史馆 建制沿革 史料搜集与纂辑 

分 类 号:K207[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