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董春林[1,2]
机构地区:[1]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系 [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 处:《兰州学刊》2015年第2期84-91,共8页
基 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财权迁移与宋代内藏财政变迁"(项目编号:14SB0287);成都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宋代内藏财政制度的演变"(项目编号:YJRC2014-4)
摘 要:宋代内藏财政的私财性质,使其在国家财政分配上突显出强储备的特征。宋代内藏财政收入的定额化模式,尽管并不直接造成地方财政压力,但其对计司财权的侵吞却间接地将财政压力转嫁给了地方;宋代内藏库显而易见的支借偿还模式,却透露出其潜在的收入理路,借此可以勾勒出内藏财政在国家财政分配上的某种优越性;宋代上供与封桩两种财赋收入途径,看似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两种财政的分级管理,实则透露出内藏财权被间接或直接地指向了地方财政。宋儒所虑的"量出制入"思想,发端于宋廷弥补内藏库亏空的表向,却折射出国家计司转嫁内藏财政压力给地方财政的口实。宋代内藏财政的强储备,一方面在应对国家财政急需时表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却侵夺了地方财权,造成地方财政困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