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卫东[1]
机构地区:[1]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310023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3期79-94,共16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 金:教育部课题"延安文学体制研究"(13JYA75106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三十年代上海"左联"时期"周扬派"与"鲁迅派"的矛盾,五十年代胡风、丁玲、艾青、冯雪峰等被周扬代表的权力部门所整肃的一连串事件,被视作左翼文坛内部的"宗派主义"斗争之上下两个半场、存在前因后果关系的观点,向为学界所公认。这一流行看法尽管无违基本的史实,却忽视了在这上下两个半场中间,还有一个"中场",那就是1940年前后主角与上下两场基本相似的"延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关系,无论在当事人当时的眼中还是后来的回忆里,也都一直徘徊着"宗派主义"的魅影。如此,则辨清此一中场的"宗派主义"之有无,便是左翼文学研究中一个难以绕开的问题。本文从史料入手,以时间为经、关系为纬,重新梳理延安文人关系演化的方式与过程,以期对延安文人的宗派主义问题及其原因,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