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帝国主义和“信息”经济的再思考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邓肯.弗利 车艳秋[2] 

机构地区:[1]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 [2]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出  处:《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2期22-30,共9页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摘  要:很多人认为,通过劳动力向"服务"部门的转移,通过金融和信息技术,后工业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无限地"增长"下去。本文将从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以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视角审视这个问题。依据古典地租理论,利息、金融服务费、投机交易利润、知识产权版税等多种资本主义经济收入实际上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来自对生产性劳动的剥削,也是被各方通过不同名义的产权占为己有。得益于网络的外部性,基于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商业模式"迅猛发展,赚得盆丰钵满,但这些"商业模式"只是体现了剩余价值池的分配方式,并不意味着新的价值生产方式的诞生。国民收入核算习惯于将虚拟产品与其他无法按照市场标准核算的产出归为一类,如专业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教育、医疗保健行业、政府的产出。这种核算方式误导了大众,扭曲了大众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值生产和经济增长问题的认识。只有充分理解"价值通过消耗生产性劳动而产生"和"剩余价值来自对生产性劳动的剥削"等观点,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后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增长、分配、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问题。

关 键 词:剩余价值池 劳动价值论 新经济 生产性劳动 非生产性劳动 

分 类 号:F49[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014.3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