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宋杰[1]
机构地区:[1]重庆巴蜀中学,重庆400061
出 处:《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年第2期113-114,134,共3页Masterpieces Review
摘 要:鲁迅小说中的"呓语"现象既是作家生存体验、生命哲学的一个范畴,也是其文本意义潜性价值的体现方式。压抑场域下的无意识状态在小说文本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尴尬语境必然使得"呓语"呈现出某种逻辑悖论,它既主动参与对存在的书写,又本能地拒绝自身意义的确定性,成为一种意义缺失的存在体验与象征符码。本文通过对《孔乙己》中"呓语"的个案分析,将作为审美对象的"呓语"及其背后隐含着的话语机制呈现出来,并探求其意义。
关 键 词:压抑场域“呓语”无意识符码 话语机制 生命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