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老曲子的传承发展及基本特点的初步考察(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文仁[1] 石芳[1] 

机构地区:[1]河西学院音乐学院

出  处:《北方音乐》2014年第12期77-77,81,共2页Journal of the Northern Music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西走廊口头说唱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3BZW157);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西民间小戏研究”(批号:[2011]8号)阶段性成果

摘  要:肃州老曲子在旧时称"念曲子",因甘肃酒泉古称"肃州"而得名。其形成的确切年代最晚可推至清康熙年间,至中华民国达到鼎盛时期。发展至"文革"时期遭禁唱,从此一蹶不振,至今仍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肃州老曲子自形成至清乾隆时期,一直保留着说唱曲艺的特征,并与河西民间小戏结伴而行。当发展至嘉庆年间,又与河西民间小戏融合渗透,显现出民间小戏的特征。至光绪年间,其小曲戏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肃州老曲子以曲唱形式散见于民间。文章通过对肃州老曲子传承发展脉络的梳理,试图说明其"说唱"、"演唱"、"曲唱"等特点的演变过程。

关 键 词:肃州老曲子 传承发展 基本特点 演变过程 民间小戏 

分 类 号:J82[艺术—戏剧戏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