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先平[1] 白亚妮[1] 康晓伟(综述)[1] 魏光全(审校)[1]
机构地区:[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陕西西安710032
出 处:《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年第3期484-487,共4页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1209)。
摘 要: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最早由哈佛大学的 Weissleder[1]提出,目前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技术包括:CT、MRI、US、PET、SPECT 及光学成像等,但是,没有一种单模态成像可提供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所有必须信息。鉴于各个单模态成像本身的优缺点,近年来,双(多)模态分子成像逐渐成为研发的热点,同时也带动了双(多)模态分子探针的开发构建。纳米技术为构建理想的双(多)模态分子探针提供了平台,同时集定量、无创和靶向治疗于一体的双模态探针的研究也已取得了重要进展[2]。本文就由核素标记的氧化铁纳米探针的研究及应用做一综述。
关 键 词:分子探针 分子成像 分子影像学 SPECT 纳米技术 靶向治疗 哈佛大学 光学成像
分 类 号:R445.2[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814.49[医药卫生—诊断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