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伟[1] 陈建徽[1] 张肖剑[1] FENG Song 陈发虎[1]
机构地区:[1]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兰州730000 [2]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University of Arkansas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第4期379-388,共10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科技部全球变化专项项目(编号:2010CB950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130102);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20211130001);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编号:LZUJBKY-2014-119);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LZUJBKY-2013-BT01)资助
摘 要:全新世轨道-千年-百年-年代际尺度上中纬度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湿度/降水变化与东亚季风区呈现出错/反位相的变化,简称为中纬度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但至今对气候变化"西风模态"的适用空间范围及其影响因子缺乏深入研究.针对整个中纬度欧亚大陆(30°-60°N,0°-130°E),使用1960-2010年GPCC,CRU和CPC三个降水数据集的逐月降水资料,分别对冬、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信号进行EOF分析,发现现代气候背景下的降水变化"西风模态"在夏季年代际尺度表现最为显著,亚洲中部内陆干旱区部分区域的年代际夏季降水与其东部的中纬度东亚季风区和西部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均呈现出相反变化的空间格局,在中纬度欧亚大陆表现出"-+-"的空间变化模态.据此划分出气候变化"西风模态"核心区域,即西部以里海(约50°E)为界,东部到河西走廊西界(约90°E),南北界限与亚洲中部干旱区南北界线吻合(约36°-54°N),整体相当于中亚和中国新疆干旱区,本文将其命名为"西风模态核心区".依据逐月NCEP/NCAR再分析数据,探讨了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西风模态"的成因,发现其不但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纬向波动传播及印度夏季风降水异常之间的共同作用有直接联系,而且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也密切相关.
关 键 词:“西风模态核心区”空间范围 年代际-年际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印度夏季风降水(ISMP)
分 类 号:P426.6[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