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韩瑞波[1]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出 处:《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34-39,共6页New Height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 金: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研究"(10AZZ002)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从古至今,西方政治哲学有其共同的价值关怀,即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如何使"人"存在于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中,而与孤立的"人"相对立的是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因此,"国家"与"人"就成为西方政治哲学家们思辨的对象。本文中,笔者对西方政治哲学进行梳理,将西方政治哲学家对"国家与人"的认识归纳为三类,即偏向国家的整体主义哲学、以个人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哲学、弱化国家与个人的基督教政治哲学。通过梳理,笔者发现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往往忽视了"国家行为"问题,他们大多只看重共同体应该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倾向于谁,将他们看成对立的状态。根据鲍桑葵(Basanquet)关于国家行为方面的哲学理论,国家目的与人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现最美好的生活,而国家行为则是实现最美好生活的手段,它使国家与人保持着互动、弹性的关系,并为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