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导管穿刺点感染三种治疗方法的成本-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晓华[1] 徐雪芳[1] 罗爱仙 

机构地区:[1]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浙江衢州324000

出  处:《上海预防医学》2015年第5期303-303,F0004,共2页Shangha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摘  要:外周静脉置入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无痛性静脉治疗通道,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1]。有文献报道,PICC导管留置时间最长可保留近2年[2]。在PICC门诊维护工作中发现,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汗液刺激、药物毒性反应及导管处细菌侵入等原因,发生导管穿刺点感染,严重者可导致导管性败血症[3],甚至拔管,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关 键 词:静脉导管 导管穿刺 静脉治疗 外周静脉穿刺 成本-效果分析 穿刺点 药物毒性反应 锁骨下静脉 导管留置时间 上腔静脉 

分 类 号:R472[医药卫生—护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