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黍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如达[1] 李海[1] 田宏先[1] 张翔宇[1] 梁海燕[1] 

机构地区:[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8

出  处:《陕西农业科学》2015年第5期1-3,共3页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07B0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3GB2A300059);农业部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7-12.5-B6);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20311006-4)

摘  要:2014年采用黍子品种晋黍8号进行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栽培模式下,667 m2播量为9 kg·hm-2时,以机械覆膜方式最佳,主要表现:植株主茎节数减少,为7.4节;有效分蘖多,为2.9个;穗长31.0 cm;穗粒重7.6 g,产量高,为4 677 kg·hm-2。产投比为3.31,较其它栽培模式增产明显。

关 键 词:黍子 不同栽培模式 产量 产投比 

分 类 号:S516[农业科学—作物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