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邓正玉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
出 处:《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6期60-61,共2页
摘 要:在文学创作中,以梦境作为文章的背景,这并不稀奇,而且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如鲁迅这样,在《野草》中大量使用这种模式的就比较罕见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只将鲁迅的梦看成是文学创作的手段了,而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其背后的深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人潜意识的折射,鲁迅的梦不是他有意的文学创作,而是他在无意识中流露出的内心的想法,这种无意识地流露源于鲁迅深藏于心的"梦"情结。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联系鲁迅的童年经历,分析他"梦"情结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野草中的呈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