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鲁迅的“梦”情结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邓正玉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

出  处:《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6期60-61,共2页

摘  要:在文学创作中,以梦境作为文章的背景,这并不稀奇,而且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如鲁迅这样,在《野草》中大量使用这种模式的就比较罕见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只将鲁迅的梦看成是文学创作的手段了,而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其背后的深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人潜意识的折射,鲁迅的梦不是他有意的文学创作,而是他在无意识中流露出的内心的想法,这种无意识地流露源于鲁迅深藏于心的"梦"情结。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联系鲁迅的童年经历,分析他"梦"情结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野草中的呈现。

关 键 词:弗洛伊德  《野草》 

分 类 号:I210.97[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