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吕芃[1] 刘国庆[1] 侯升林[1] 李素英[1] 籍贵苏[1] 马雪[1] 韩玉翠[1] 杜瑞恒[1]
机构地区:[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国家高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 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35
出 处:《中国科技成果》2015年第9期39-41,共3页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基 金: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CARS-06-04-09);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13226301D);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优质高粱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D07B02);河北省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
摘 要:高粱以其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等多种优异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发展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边际性土地、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民增收等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高粱生产中存在的蚜虫危害问题一直限制和制约着高粱的生产和产业化发展,蚜虫是危害高粱的主要害虫之一,影响光合作用,造成严重减产;蚜虫吸食糖分,对籽粒、茎秆产量及糖分影响很大,是造成巨大损失的直接原因;蚜虫是多种作物病毒病害的传播媒介,导致多种病毒病发生,对农业生产为害极大。调查发现,从旗叶到成熟期,200头蚜虫可导致1叶死亡。一般减产10%~30%,重者减产达40%~50%,严重时绝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