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春》的生产现场与张爱玲的政治化写作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巫小黎[1] 

机构地区:[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528000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6期22-34,共13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  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亦报>作家研究"(12YJA75106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亦报>作家群研究"(GD11CZW0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张爱玲以"梁京"之名发表的《十八春》《小艾》,褪去了"华丽"与"苍凉"的底色,成为五十年代"翻身文学"、"服务文学"的仿制品,此为张爱玲向政治化写作转轨的"拐点"。赴港后完成的《秧歌》《赤地之恋》却与《十八春》《小艾》逆向而动,站在敌对政治集团的立场而写,是样貌不同,实质无异的"服务文学"。显示其政治化写作的复杂面相。社会政治转型之际,张爱玲开始"向左"投靠共产党新政府,加入赞歌合唱团,继而倒戈逆袭,呈矛盾与反向运动的特性,潜隐着投机性和报复性。曾自称写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的张爱玲,却跌入诡异莫测的政治陷阱,实在不足为训。

关 键 词:张爱玲 《十八春》 《亦报》 政治化写作 

分 类 号:I207.4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