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体色变化与饲料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何志刚[1] 李小玲[1] 

机构地区:[1]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410153

出  处:《科学养鱼》2015年第6期67-68,共2页Scientific Fish Farming

摘  要:引起黄颡鱼体色变化的原因很多,包括黄颡鱼种质和体质、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养殖密度、病害侵袭、消毒剂及药物使用以及出水应激等方面,本文仅针对黄颡鱼养殖过程中饲料导致体色变化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配方调整方案,为黄颡鱼饲料的科学配制提供参考。 一、黄颡鱼体色变化 黄颡鱼在自然条件下的体色特征为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体侧有2纵及2横的黄色细条带纹,形成暗色的纵斑块。黄颡鱼黑体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皮肤、鳞片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和密度,而黑色素在鱼体内可以由酪氨酸经酪氨酸酶作用生成多巴,经一系列反应后自行合成;黄体色的形成则依赖于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色素在皮肤和鳞片的含量和分布,但黄颡鱼不能白行合成类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必须依赖于从饲料或食物中吸收并沉积。因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只有选择适宜适量的色素源,并通过饲料提供给黄颡鱼,才能保障其正常体色。

关 键 词:体色变化 黄颡鱼 鱼饲料 调控技术 类胡萝卜素 养殖密度 水体水质 黑色素 

分 类 号:S965.199[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