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贵州遵义563003
出 处:《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年第3期371-374,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60295);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专项资金黔科合人字(2013)12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基金国卫办医函[2013]544
摘 要:1975年Talor采用游离腓骨瓣治疗胫骨缺损取得了成功[1],但是直到1983年Chen[2]等才报道了腓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该供区可提供大量骨、皮肤软组织移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其缺点是腓动脉位于腓骨后侧、临床操作困难以及由于小腿后外侧区部分皮肤是由腘动脉或胫后动脉或胫腓干等穿支供血[3],切取的皮瓣有部分坏死风险[4]。1988年穿支皮瓣概念被提出[5],1989年Koshima[6]报道了典型的肌皮穿支皮瓣,大家逐渐认识到穿支皮瓣的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 键 词:腓动脉 穿支皮瓣 小腿后外侧 皮瓣设计 胫后动脉 胫骨缺损 供区 组织移植 解剖与临床 受区
分 类 号:R323.72[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616.2[医药卫生—基础医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