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病毒OV/HLJ/04株对本体动物致病性的实验评价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谭强[1] 于永忠[2] 赵文博[2] 李瑞航[2] 贺鹏亮 宁鹏[2] 代建 朱占波[1] 崔玉东[2] 

机构地区:[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出  处:《畜牧与兽医》2015年第6期121-125,共5页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172353);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5132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BC1212060)

摘  要:利用本体动物感染发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规律,探究羊口疮病毒(ORFV)致病性,为该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及其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将分离的毒株OV/HLJ/04进行初次和再次感染4月龄健康羔羊的处理,每天记录临床病理指标,运用血常规分析仪分析接种后0、3、7、14和21 d静脉血中白细胞组成含量的变化,然后通过间接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抗体含量的变化,最后对痂皮进行PCR鉴定.本体动物实验初次感染病程包括潜伏期(前驱期0-4d)、发病期(5- 14 d)和转归期(15-21 d).血常规分析显示,发病羊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呈现出“M”型的变化趋势,并于14d时达到峰值16.6×10^9/L.攻毒后14 d初次检出抗体,抗体效价为1∶200.再次感染显示,第14天的病灶大小由初次的18 mm×11 mm缩小至10 mm×4 mm,病程持续17d,较初次感染缩短4d.PCR鉴定结果证明痂皮样品中ORFV的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本体宿主,临床症状相同,但后者病毒致病性有所减弱,此情况与宿主初次细胞免疫水平有关.

关 键 词:羊口疮病毒 本体动物接种 临床症状 血液白细胞分析 致病性 

分 类 号:S852.69[农业科学—基础兽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