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175-182,共8页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土地法律历史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2YJA8200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法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CET-12-06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古罗马与中国汉朝早期都存在大量公有土地,公有土地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然而,两国随后都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土地私有化现象,大量公有土地转为私人所有。比较研究发现,古罗马与中国汉朝的地权转型之间存在两大共性。其一是转型过程基本相似,从地权制度变迁的表现形态来看,两国都经历了"公有—私人侵占或国家划拨—事实占有—占有的法律确认"这一运动过程。其二是转型的根本原因一致,两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基本相同,都可归因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的理性选择。土地私有权起源的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推演表明,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考察古罗马与中国汉朝的土地制度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现这一推论正好可以解释两国土地制度的转型,即,两国的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