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年第4期667-668,共2页
摘 要:引言:眼无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且不能矫正者均列为弱视[1、2],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先天性弱视,并根据弱视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级[3]。斜视性弱视是由于视觉发育期间,一侧眼位偏斜,双眼视线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同一目标的物象不能同时落在双眼黄斑中心凹处而引起复视或双眼黄斑注视不同的目标而产生视混淆,使得患儿极度不适,视中枢就会主动抑制斜视眼黄斑输入的视觉冲动,使之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后导致弱视的发生[4]。单眼斜视易发生弱视,交替性斜视由于双眼可以交替注视和交替抑制,故不易形成弱视[5]。斜视性弱视虽然多为单眼弱视,但可使双眼单视及立体视损害,影响生活质量[6],尽管视觉系统的可塑性可能是终身性,由于人类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出生至3岁,视觉发育的敏感期为出生至12岁[3],因此成年患者双眼视功能望望恢复欠佳,早期发现是治疗的关键。本文就对斜视性弱视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