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兴斌[1]
机构地区:[1]齐鲁书社,山东济南250000
出 处:《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6-11,共6页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摘 要:近年来,在三国史研究领域有一种观点颇为引人瞩目,即:诸葛亮所以在荆襄之战中始终不救关羽,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救;他不仅不想救,甚至还要"借刀杀人"将其除掉。持此种观点的人还厚诬诸葛亮,说他野心极大、心机极深、擅权专断、打击同僚、消极北伐、奸诈一如司马懿,其最终目的是要取代后主,"登上帝位"。但许多史料亦证明,诸葛亮是一位具有光风霁月的磊落胸怀、淡薄宁静的人格修养、忠诚廉洁的思想品质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职业精神的少有的民族先贤;他与刘备在"关羽毁败"之际并非不想施以援手,而是事势让他们根本无法援救,"借刀杀人"的观点有失荒诞与武断;章太炎先生的确曾提出过葛氏"借刀杀人"的观点,但他后来又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这一观点。所以,对诸葛亮的种种诬蔑性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9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