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出 处:《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100-115,共16页Thinking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研究"阶段性成果(11AZD071);"武陵山区生态文化与居民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项目"生态文化变迁视野下的武陵山区生态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WSJ2014008)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意在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荣,而人类社会安身立命的依据又不得不凭借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鉴于各民族的文化多元并存,再加上各生态系统的多元并存,必将使得文化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匹配更为多样化。此前的研究习惯于就特定的生态问题,或者是从特定的民族文化入手,去展开相应的研究,以至于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终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隐而不显。但若从生态人类学所提出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入手,有关的探索和讨论,就可望得到极大的简化,其结论也必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普适性和代表性。其原因在于,当前所能观察到的各民族"文化生态"共同体,无一不是经历过漫长历史岁月磨洗的产物,其生命力毋庸置疑。以此为根基,兼顾到时代的需求,辅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此前的纷争与误解就可望获得逐一破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可望做到水到渠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