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利军[1] 杜忠东[1] 付培培[1] 袁越[1] 张永兰[1] 王勤[2]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100045 [2]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

出  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年第13期1035-1036,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4109,30973238);北京自然科学基金B类/dE京教育委员会重大科研项目(KZ20101002502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项目(PXM2011-014226-07-000085):jE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09-3-38)

摘  要:目的探讨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以降低此类川崎病(KD)的误诊率,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临床资料,以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为首发症状而误诊为淋巴结炎的IKD患儿作为IKD组,典型KD患儿作为KD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共1004例患儿纳入研究,IKD组31例(3.1%),KD组973例(96.9%),2组患儿均以1~2岁起病多见,分别占38.7%(12例)、26.4%(200例),男女构成比分别为2.44:1.00、1.76:1.00,IKD组平均发热时间[(10.3±5.7)d]显著长于KD组患儿[(7.4±3.6)d](t=0.162,P〈0.05)。IKD组以发热、颈部淋巴结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侧与双侧淋巴结大患儿各8例(各占25.8%),余患儿单双侧不详;其中4例(12.9%)伴皮疹,6例(19.3%)伴口唇改变,7例(22.6%)伴指端脱皮,10例(32.3%)伴结膜充血。实验室检查中IKD组的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KD组(P〈0.05),清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KD组。IKD组患儿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发生率低于KD组(3.6%比16.2%,X2:3.817,P〈0.05)。I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71.0%(22/31例)、16.1%(5/31例)和9.7%(3/31例),高于KD组[28.1%(273/973例)、4.9%(48/973例)、1.1%(11/973例)](x2=3.540,P〈0.05)。结论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IKD较典型KD患儿发热时间长、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实验室检查中WBC、CRP偏低,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其提高警惕,对于发热合并淋巴结改变的患儿注意除外KD诊断,减少因误诊或漏诊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关 键 词:不完全川崎病 典型川崎病 发热 颈部淋巴结大 冠状动脉瘤 

分 类 号:R725.4[医药卫生—儿科]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