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创作的声音转向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翟月琴[1] 

机构地区:[1]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

出  处:《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4期67-71,共5页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戏剧情境研究"(项目编号:15CZW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对话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1JJD750021)阶段性成果

摘  要:早在1989年,胡兴就指出"第三代"诗人区别于朦胧诗的"无调性"b创作特征。直到2008年,张桃洲又特别提到,"20世纪前半叶新诗在声音方面的兴趣,大多偏于语言的声响、音韵的一面,而较少深究集结在声音内部的丰富含义。进入当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声音的复杂性引起了程度不一的关注,声音成为辨别诗人的另一‘性征’"。

关 键 词:声诗 诗学研究 诗歌作品 无调性 意象化 政治意识形态 寻根诗 第三代 于坚 柏桦 

分 类 号:I207.2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