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模式、门阶条件、动力系统及伦理评价——诺思的制度变迁思想与马克思的比较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乔洪武[1] 李新鹏[1]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  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4期140-147,共8页Marxism & Reality

基  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诺思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思想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思想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思想;诺思将制度变迁的最终原因归结为信念,而马克思与之相反,将最终原因归结为生产力。在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上,诺思持渐进演化的立场,马克思持激进革命的立场。在制度变迁的门阶条件上,诺思强调了权利的非人际关系化,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条件是制度变迁的首要和核心条件。在制度变迁的动力系统上,诺思构建了"信念→制度→组织→政策→绩效"的动力系统,认为信念体系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构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动力系统,认为生产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在制度变迁的伦理评价上,诺思坚持了效率的伦理观,马克思坚持了权力的伦理观。

关 键 词:制度变迁 非人际关系化 信念 生产力 

分 类 号:F091.3[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A8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F091.9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