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雷斌慧[1]
机构地区:[1]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415000
出 处:《文艺评论》2015年第8期58-63,共6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嬗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CZW050)
摘 要:竹枝词是中国极具乡土气息的民歌,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本流行于巴渝,始于何时已难考。竹枝词在唐代经过杜甫、白居易、元稹,特别是刘禹锡的创作与推广,对后世竹枝词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竹枝词名目繁多,《中华竹枝词全编》评价:“在竹枝词的发展演变中,还有同体异称现象存在。所谓同体异称,就是诗人在写竹枝词时,除了直接以竹枝词、竹枝歌、仿竹枝、效竹枝等等做诗的标题外,有的则另标别称,使竹枝词的题名演变成多种多样、五光十色的局面。”①丘良任先生同时在《论风土诗》中提到“自王渔洋在《师友诗传录》中说‘竹枝泛咏风土’,人们往往以为咏风土的诗皆为竹枝词。其实各有渊源,各有特点,不能混为一谈。竹枝词泛咏风土,而泛咏风土者非仅竹枝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