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丽霞[1] 刘济明[1] 骆畅[1] 文爱华[1] 赵晓鹏[1]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8期191-194,307,共5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编号:黔科合外G字(2013)7010号];贵州省黔南州社会发展科技计划
摘 要:为了解小蓬竹资源的适应性及遗传特点,本研究采用野外与室内相结合的方法对小蓬竹6个小生境的14个形态标记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小蓬竹各表型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14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变化范围为5.7%-68.3%,变异系数除叶长宽比,一级、二级分枝叶面积外,其他性状变异系数都大于14.1%,变异系数最高的是二级分枝数,达68.3%。6个小生境间的小蓬竹形态变异存在差异,土面小生境大多数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石槽和石缝,显示不同的生境条件促进了小蓬竹的形态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为一类的生境都具有相似的生态因子(如土壤厚度、维持水分的能力等)。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一级分枝叶数、节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叶数可作为其形态性状的重要主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节平均值呈显著负相关,一级、二级分枝形态及一级、二级分枝叶片形态相互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性。表明小蓬竹对生境变化反应灵敏,形态可塑性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可作为喀斯特地区的适生竹种,本研究结果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选择和小蓬竹保护有积极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9.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