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的下移:南宋社仓与封建国家赈贷职能演化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乙丹[1] 杨益[2] 

机构地区:[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出  处:《农业考古》2015年第4期171-175,共5页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基  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中国传统国家农贷制度的逻辑;结构与变迁研究"(批准编号:2012RWZX09)

摘  要:赈贷是我国古代荒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灾民的基本生存和维护封建国家的持续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赈贷制度具有明显的道义色彩,它衍生于封建国家和农户长期形成的道义关系。南宋时期设置的社仓具有常年贷放收息功能,与封建国家的赈贷职能不谋而合。自南宋之后,社仓一直持续运行到清末,并越来越多地分担着封建国家的赈贷职能,使封建国家主导型的赈贷出现了结构性分化。

关 键 词:赈贷 社仓 道义制度 

分 类 号:K245[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