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医学临床研究》2015年第8期1653-1654,共2页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摘 要: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于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不能自发清除 HBV 而引发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或阻止CHB 疾病进程。长期应用核苷类似药物抗病毒治疗是目前 CHB 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核苷类药物在抗病毒的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故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 HBV 耐药性及其出现后病情反弹导致的病情恶化等方面。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提醒临床医师需警惕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使用后可能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该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文献报告的抗乙肝病毒核苷(酸)类似物所致的不良反应除了HBV 耐药性及其出现后病情反弹外,主要还包括肾小管病、肌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乳酸酸中毒等。本文就长期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