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中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亚雄[1] 谢元林[1] 

机构地区:[1]南华大学附属长沙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出  处:《医学临床研究》2015年第8期1653-1654,共2页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摘  要: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于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不能自发清除 HBV 而引发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或阻止CHB 疾病进程。长期应用核苷类似药物抗病毒治疗是目前 CHB 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核苷类药物在抗病毒的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故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 HBV 耐药性及其出现后病情反弹导致的病情恶化等方面。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提醒临床医师需警惕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使用后可能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该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文献报告的抗乙肝病毒核苷(酸)类似物所致的不良反应除了HBV 耐药性及其出现后病情反弹外,主要还包括肾小管病、肌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乳酸酸中毒等。本文就长期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关 键 词:核苷类/药理学 核苷酸类/药理学 肝炎病毒 乙型/药物作用 综述 

分 类 号:R512.62[医药卫生—内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