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帅[1] 胡朝阳[1] 华丽[2] 刘进[1] 罗朝志[1]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610041 [2]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610081
出 处:《四川医学》2015年第10期1476-1480,共5页Sichuan Medical Journal
摘 要:心肌梗死对于心脏病患者有着致命性的威胁,所以在围术期做好心血管患者心肌保护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心血管药物虽然可以增强心肌功能,但是不能有效缓解和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 1986年,Murry等[1]发现通过对心脏短时间且反复的缺血刺激,可以提高心肌本身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力. 1993 年Przyklenk提出远程缺血预处理( RIPC )概念,即通过对某器官或组织短暂缺血后再灌注预处理,使远端的重要器官对缺血再灌注产生明显的耐受能力,从而起到保护作用[2].远程缺血预处理较之心脏缺血预处理具有方便安全、对重要器官损伤性较小、临床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成本较低等优点,对药物治疗和预防心肌梗死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本文对目前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分 类 号:R542.2[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6.1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