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门诊注射室,鄂州市436000
出 处:《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年第11期128-128,共1页Nurs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摘 要:小儿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时,除选择头皮静脉外,常选用四肢周围静脉进行穿刺,尤以手部静脉居多。良好的穿刺水平和妥善的固定方法是保证治疗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临床上常使用传统的夹板固定法,即将小儿手指伸直,平放在夹板上固定。对于≤4岁的小儿,由于缺乏自主表达能力,自制力低,加之血管细小、输液速度相对缓慢、时间长、好动等原因,常常在穿刺成功后因挣扎、抵抗,使胶布松脱导致针头移位、输液外渗,特别在秋冬季节,因外界气温较低,输液过程中小儿手部又需长时间暴露在外,穿刺侧手部寒冷不适,导致小儿烦躁、哭闹,使得手部与夹板之间的抵触进一步加重,针头滑脱后液体外渗,重复穿刺率明显提高。输液渗漏引起的反复穿刺是儿科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寒冷季节如何妥善保暖固定,提高舒适度,降低二次穿刺率,是儿科护理人员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我科于2013年11月~2014年3月对≤4岁的小儿手部静脉输液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良,经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9.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