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文艺作品中的“群众”形象——以《生死场》、《丧钟为谁而鸣》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紫妮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艺术系,湖北武汉430072

出  处:《戏剧之家》2015年第16期228-228,230,共2页Home Drama

摘  要:"群众"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何谓群众?《乌合之众》一书这样定义:"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不管他们是谁,不管他们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凑在一起,只要他们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通常,通过群众能够较为全面透彻地了解时代的真相,而时代的悲喜剧往往也由群众见证。"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广为人知的道理,然而群众的智慧能创造奇迹,群众的愚昧也能将燃烧着的力量毁灭,甚至引火上身。通过现代中国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中描写的群众形象,我们大致可以管窥群众的愚昧带来的后果,进而加深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反思。

关 键 词:《生死场》 《丧钟为谁而鸣》 “群众”形象 

分 类 号:I712[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